有一段話,一直特別流行,無數人在朋友圈轉發:
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你選擇了掙錢,不去管教孩子,等孩子大了,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!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你選擇了管教,陪伴,等孩子大了,你一輩子沒掙到的錢孩子一年就掙到了!
你在哪方面付出,就會在哪方面收穫,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太短,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!孩子優秀了,你留錢做什麼?孩子不成器了,你又留錢做什麼!
——致父母家庭使用一台筆記本電腦
無數父母被這段話征服,爭相轉發朋友圈,彷彿找到了教育寶典,並用此來勉勵自己「陪伴「孩子的必要性,重要性,和緊迫性。彷彿自己放棄了幾百個億,回歸家庭陪伴和「教育「孩子這件事更為重要。
這段話本身並沒有什麼非常明顯的不對,但仔細琢磨會發現,總有哪裡不對。哪裡不對呢?——這段話在告訴所有的家長們:賺錢和教育孩子,是一對天然對立的矛盾,兩者不可並存,我們必須在此選項中進行複雜和權衡後的「二選一」。
這段話在圈到不計其數的粉之後,也將無數家長帶進了迷惘和矛盾,彷彿父母賺錢與教育子女是兩件矛盾對立的事,令人無法選擇似的。真的是這樣嗎?
今天,我們就一起來讀懂這句話的真相。
-01真相一:生存賺錢,是每一個社會人的規定動作。
我們從小受教育是為了什麼?是不是為了長大後能夠至少有一技之長,在社會上實現基本生存,即俗話說的「養活自己」呢?父母賺錢,可謂天經地義,順理成章。顯而易見,一個家庭里,父母不賺錢,孩子吃什麼,喝什麼,玩什麼?甚至學什麼?尋常百姓,柴米油鹽,哪一樣不要錢?
既然生存在這個社會中,我們每個人必然要有能夠賺錢的本領,養活自己,養活家人,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更好的生活。
為人父母,連賺錢的基本生存能力都不具備,此時再談「教育子女」,豈不是明擺著「自己不成器非逼著孩子成龍成鳯」,不是太可笑了嗎?
作為教育孩子的主體,父母連社會基本能力都不具備或不夠,請問大家拿什麼教育孩子?讓孩子學自己什麼?
人類的每一個階段,都該按照大致的社會任務和分工去行駛自己那部分的責任與義務,比如掙錢養家,就是有了家庭的成年人的基本責任。父母在該掙錢的時候不努力掙錢,又怎麼說服孩子在該學習的時候好好學習?
所以,對一個家庭來說,父母掙錢是承擔家庭責任的直接表現,也是向孩子示範做好各階段分內之事的有力榜樣。父母不但要掙錢,還要努力掙錢,更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提高自己的能力,加強自身的社會競爭力,努力賺錢,多賺錢,不僅向孩子示範努力,還要向孩子示範「進階「。傷心的女孩和她的父母吵架
-02-真相二:賺錢這件事,並非人人都可以選擇。
文章開始的那段說給所有父母的話,似乎在講,賺錢是一件成年人可以主動選擇的事。說的好像選擇回家陪伴孩子成長,就像放棄了年薪幾百萬。但成年人賺錢這件事,真的可以選擇嗎?
很遺憾,大多數普通人選擇放棄工作回家「陪」孩子,並不是因為自己有了幾十萬年薪,捨生取義,認為陪伴孩子大過天,相反,很多家長做出這樣的選擇,實屬無奈之舉,特別是女性選擇回家「陪伴」孩子,往往是因為事業不順,找工作難,工作能力和職場能力不足導致的,而這種狀況有時也並非女性本身造成,而是社會環境的苛刻所造成的。因為職場不歡迎還在哺乳期的女性,也不歡迎需要常常照顧幼子的女性,更不歡迎三天兩頭請假帶孩子看病的女性;很無奈也很現實,這就是社會環境對女性的殘忍和苛刻。一系列女性被迫無奈選擇回家「陪」孩子,只是出於現實的冷酷無奈,而非放棄高薪的「偉大」。
另外,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,在賺錢這件事是沒得選擇的。這部分人是拿固定工資的人,由於他們身處體制內或在普通企業中,使得他們無論多麼「努力」,多麼使勁,你每個月拿到手的,永遠是固定不變的工資。你能怎麼樣?說賺錢,他們沒有賺到多少錢,說陪伴孩子,難道還能把穩定工作辭掉不成?
家長們,清醒點,我們要不就是沒辦法辭職去到社會上努力爭取賺更多錢的機會;要不就是沒辦法辭職徹底回家「陪伴」孩子。總之,我們無法辭職。
-03真相三:能夠掙到「大錢」的人,永遠是少數人。-
為什麼要說掙到大錢?因為文章開頭的那段話,說的是「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,選擇了掙錢而不去管孩子」,什麼情況下的父母為了掙錢都不管孩子了?我理解,是那些一心一意撲在掙錢這件事上的父母,在他們的腦子裡除了掙錢別無他念。為什麼除了掙錢別無它念?這樣的父母不是生活所迫必須爭分奪秒掙錢,就是一門心思琢磨各種方法的掙錢高手。他們沒有時間去管除了掙錢以外的事,包括管孩子。可這樣的人是大多數人嗎?不,掙到大錢的人,永遠是少數人。
少數人的掙錢過程是什麼樣?
要麼辛苦勤懇,努力拚搏;要麼不擇手段,唯利是圖。
如果這樣,文章前面那段話:你在哪方面付出,就會在哪方面收穫,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太短,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!孩子優秀了,你留錢做什麼?孩子不成器了,你又留錢做什麼!完全可以改成:
「你在哪方面付出,就會在哪方面收穫。辛苦勤懇去掙錢的父母,孩子也能學到努力拚搏,你怕他們掙錢做什麼?不擇手段去掙錢的父母,孩子也只能習得唯利是圖,你又怕他們掙錢做什麼!」
少數人,永遠不是普羅大眾;而教育的受眾,以及那些名言和雞湯,永遠是說給普羅大眾聽的;既然是普通人,就必須老老實實的掙錢養家,外加抽空管孩子。江蘇淮安:生活在異鄉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
-04真相四:你所謂的「辭職陪伴」,只不過是做孩子的「監工看守」。
有多少人,自己把自己感動到哭,含著熱淚「毅然」回家「陪伴」孩子,告訴自己和外界說:孩子的成長不容錯過,我要陪伴他,守護他,教育他。
然後呢?
看看這些回家陪伴孩子的父母們,他們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: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他們每天從早到晚,守在孩子身邊,讀繪本,教英語,講算數,做飯,做各種花樣的飯,督促孩子寫作業,檢查錯題,改錯,輔導孩子學習。這樣的一天,不可謂不充實,也不可謂不豐富。
直到有一天,他們焦慮的在知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:孩子不陪伴就不寫作業,該怎麼辦?
陪伴?到底有多少人曲解了「陪伴」的真正含義?又有多少人誤會了「陪伴」的內容?
究竟什麼是真正的「陪伴」?是無時無刻守在孩子身邊,陪著讀繪本教英語搞學習嗎?
這是陪伴嗎?也許,這只不過是「監工」。任何一個人在沒有「監工」的看守下,誰還會主動幹活?
所以,他們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:孩子沒有監工就不寫作業,該怎麼辦?
——可是,我們做家長的,為什麼要把自己變成一個「監工」呢?這不是違背我們的初衷了嗎?
我理解,所謂真正的「陪伴」,是與孩子心靈的共鳴,情感的互動,更是靈魂的守護。陪著孩子玩,各種玩,陪著孩子聊天,說心裡話,達到情感的互通和理解,成為孩子心靈的「伴」,才是真正的陪伴。
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「教育」,實際上是在對孩子行為舉止的示範作用中完成的,甚至是在與孩子遊戲玩耍中、情感或語言交流中完成的,而不是在輔導學習,糾正作業中完成的。小女孩頭痛的複合圖像
所以,為什麼掙錢反而成為了「教育子女」的絆腳石?
「孩子優秀了,你留錢做什麼?孩子不成器了,你又留錢做什麼!」看完這句話,家長們是不是熱血奔涌,血脈賁張,連連讚歎,大呼「說得對呀」!
對什麼對,大家醒一醒!
孩子優秀了,你需要掙錢讓孩子走向更遠的未來;孩子不成器,你更需要掙錢自立自強,為孩子樹立努力賺錢奮鬥不止的榜樣!
(個人原創,嚴禁抄襲!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。)
我是Anne,一個懂點青少年教育的人才發展專家。我是「自己孩子」這個產品的開發者(媽媽),也是「別人家孩子」產品的批量檢驗者(人才發展),我用現實檢驗教育,也用教育實踐現實。對,我還寫人才管理類文章!
「在該陪伴孩子的時候選擇了掙錢一定會後悔」,是一句謊言
有一段話,一直特別流行,無數人在朋友圈轉發:
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你選擇了掙錢,不去管教孩子,等孩子大了,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!在教育孩子的時候,你選擇了管教,陪伴,等孩子大了,你一輩子沒掙到的錢孩子一年就掙到了!
你在哪方面付出,就會在哪方面收穫,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太短,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!孩子優秀了,你留錢做什麼?孩子不成器了,你又留錢做什麼!
——致父母
家庭使用一台筆記本電腦
無數父母被這段話征服,爭相轉發朋友圈,彷彿找到了教育寶典,並用此來勉勵自己「陪伴「孩子的必要性,重要性,和緊迫性。彷彿自己放棄了幾百個億,回歸家庭陪伴和「教育「孩子這件事更為重要。
這段話本身並沒有什麼非常明顯的不對,但仔細琢磨會發現,總有哪裡不對。哪裡不對呢?——這段話在告訴所有的家長們:賺錢和教育孩子,是一對天然對立的矛盾,兩者不可並存,我們必須在此選項中進行複雜和權衡後的「二選一」。
這段話在圈到不計其數的粉之後,也將無數家長帶進了迷惘和矛盾,彷彿父母賺錢與教育子女是兩件矛盾對立的事,令人無法選擇似的。真的是這樣嗎?
今天,我們就一起來讀懂這句話的真相。
-01真相一:生存賺錢,是每一個社會人的規定動作。
我們從小受教育是為了什麼?是不是為了長大後能夠至少有一技之長,在社會上實現基本生存,即俗話說的「養活自己」呢?父母賺錢,可謂天經地義,順理成章。顯而易見,一個家庭里,父母不賺錢,孩子吃什麼,喝什麼,玩什麼?甚至學什麼?尋常百姓,柴米油鹽,哪一樣不要錢?
既然生存在這個社會中,我們每個人必然要有能夠賺錢的本領,養活自己,養活家人,給自己和家庭帶來更好的生活。
為人父母,連賺錢的基本生存能力都不具備,此時再談「教育子女」,豈不是明擺著「自己不成器非逼著孩子成龍成鳯」,不是太可笑了嗎?
作為教育孩子的主體,父母連社會基本能力都不具備或不夠,請問大家拿什麼教育孩子?讓孩子學自己什麼?
人類的每一個階段,都該按照大致的社會任務和分工去行駛自己那部分的責任與義務,比如掙錢養家,就是有了家庭的成年人的基本責任。父母在該掙錢的時候不努力掙錢,又怎麼說服孩子在該學習的時候好好學習?
所以,對一個家庭來說,父母掙錢是承擔家庭責任的直接表現,也是向孩子示範做好各階段分內之事的有力榜樣。父母不但要掙錢,還要努力掙錢,更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提高自己的能力,加強自身的社會競爭力,努力賺錢,多賺錢,不僅向孩子示範努力,還要向孩子示範「進階「。
傷心的女孩和她的父母吵架
-02-真相二:賺錢這件事,並非人人都可以選擇。
文章開始的那段說給所有父母的話,似乎在講,賺錢是一件成年人可以主動選擇的事。說的好像選擇回家陪伴孩子成長,就像放棄了年薪幾百萬。但成年人賺錢這件事,真的可以選擇嗎?
很遺憾,大多數普通人選擇放棄工作回家「陪」孩子,並不是因為自己有了幾十萬年薪,捨生取義,認為陪伴孩子大過天,相反,很多家長做出這樣的選擇,實屬無奈之舉,特別是女性選擇回家「陪伴」孩子,往往是因為事業不順,找工作難,工作能力和職場能力不足導致的,而這種狀況有時也並非女性本身造成,而是社會環境的苛刻所造成的。因為職場不歡迎還在哺乳期的女性,也不歡迎需要常常照顧幼子的女性,更不歡迎三天兩頭請假帶孩子看病的女性;很無奈也很現實,這就是社會環境對女性的殘忍和苛刻。一系列女性被迫無奈選擇回家「陪」孩子,只是出於現實的冷酷無奈,而非放棄高薪的「偉大」。
另外,還有相當一部分父母,在賺錢這件事是沒得選擇的。這部分人是拿固定工資的人,由於他們身處體制內或在普通企業中,使得他們無論多麼「努力」,多麼使勁,你每個月拿到手的,永遠是固定不變的工資。你能怎麼樣?說賺錢,他們沒有賺到多少錢,說陪伴孩子,難道還能把穩定工作辭掉不成?
家長們,清醒點,我們要不就是沒辦法辭職去到社會上努力爭取賺更多錢的機會;要不就是沒辦法辭職徹底回家「陪伴」孩子。總之,我們無法辭職。
-03真相三:能夠掙到「大錢」的人,永遠是少數人。-
為什麼要說掙到大錢?因為文章開頭的那段話,說的是「在該教育孩子的時候,選擇了掙錢而不去管孩子」,什麼情況下的父母為了掙錢都不管孩子了?我理解,是那些一心一意撲在掙錢這件事上的父母,在他們的腦子裡除了掙錢別無他念。為什麼除了掙錢別無它念?這樣的父母不是生活所迫必須爭分奪秒掙錢,就是一門心思琢磨各種方法的掙錢高手。他們沒有時間去管除了掙錢以外的事,包括管孩子。可這樣的人是大多數人嗎?不,掙到大錢的人,永遠是少數人。
少數人的掙錢過程是什麼樣?
要麼辛苦勤懇,努力拚搏;要麼不擇手段,唯利是圖。
如果這樣,文章前面那段話:你在哪方面付出,就會在哪方面收穫,孩子的教育時效性太短,錯過了就再也沒有了!孩子優秀了,你留錢做什麼?孩子不成器了,你又留錢做什麼!完全可以改成:
「你在哪方面付出,就會在哪方面收穫。辛苦勤懇去掙錢的父母,孩子也能學到努力拚搏,你怕他們掙錢做什麼?不擇手段去掙錢的父母,孩子也只能習得唯利是圖,你又怕他們掙錢做什麼!」
少數人,永遠不是普羅大眾;而教育的受眾,以及那些名言和雞湯,永遠是說給普羅大眾聽的;既然是普通人,就必須老老實實的掙錢養家,外加抽空管孩子。
江蘇淮安:生活在異鄉的四川大涼山彝族人
-04真相四:你所謂的「辭職陪伴」,只不過是做孩子的「監工看守」。
有多少人,自己把自己感動到哭,含著熱淚「毅然」回家「陪伴」孩子,告訴自己和外界說:孩子的成長不容錯過,我要陪伴他,守護他,教育他。
然後呢?
看看這些回家陪伴孩子的父母們,他們的一天是怎樣度過的:在孩子還小的時候,他們每天從早到晚,守在孩子身邊,讀繪本,教英語,講算數,做飯,做各種花樣的飯,督促孩子寫作業,檢查錯題,改錯,輔導孩子學習。這樣的一天,不可謂不充實,也不可謂不豐富。
直到有一天,他們焦慮的在知乎上提出這樣的問題:孩子不陪伴就不寫作業,該怎麼辦?
陪伴?到底有多少人曲解了「陪伴」的真正含義?又有多少人誤會了「陪伴」的內容?
究竟什麼是真正的「陪伴」?是無時無刻守在孩子身邊,陪著讀繪本教英語搞學習嗎?
這是陪伴嗎?也許,這只不過是「監工」。任何一個人在沒有「監工」的看守下,誰還會主動幹活?
所以,他們提出的問題實際上是:孩子沒有監工就不寫作業,該怎麼辦?
——可是,我們做家長的,為什麼要把自己變成一個「監工」呢?這不是違背我們的初衷了嗎?
我理解,所謂真正的「陪伴」,是與孩子心靈的共鳴,情感的互動,更是靈魂的守護。陪著孩子玩,各種玩,陪著孩子聊天,說心裡話,達到情感的互通和理解,成為孩子心靈的「伴」,才是真正的陪伴。
大部分家長對於孩子的「教育」,實際上是在對孩子行為舉止的示範作用中完成的,甚至是在與孩子遊戲玩耍中、情感或語言交流中完成的,而不是在輔導學習,糾正作業中完成的。
小女孩頭痛的複合圖像
所以,為什麼掙錢反而成為了「教育子女」的絆腳石?
「孩子優秀了,你留錢做什麼?孩子不成器了,你又留錢做什麼!」看完這句話,家長們是不是熱血奔涌,血脈賁張,連連讚歎,大呼「說得對呀」!
對什麼對,大家醒一醒!
孩子優秀了,你需要掙錢讓孩子走向更遠的未來;孩子不成器,你更需要掙錢自立自強,為孩子樹立努力賺錢奮鬥不止的榜樣!
(個人原創,嚴禁抄襲!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。)
我是Anne,一個懂點青少年教育的人才發展專家。我是「自己孩子」這個產品的開發者(媽媽),也是「別人家孩子」產品的批量檢驗者(人才發展),我用現實檢驗教育,也用教育實踐現實。對,我還寫人才管理類文章!